【角度與位置不同,所看到的景象也會不一樣】
那天收到一位家長的訊息
內容如下(有經過當事人同意)
「大的推小的(我有看到),小的爆哭來討抱,我先安撫好小的、再跟大的說「媽媽看到你推妹妹,怎麼了嗎?」哥哥最近遇到類似的事件,幾乎都是推託或逃避,這樣該怎麼引導?(我覺得或許我讓他有被責備的感覺,所以他選擇不面對)」
而我的回應是
「我們家之前也常常發生類似事件,我覺得要以第四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,今天如果有一個旁觀者,他看到的畫面是呈現什麼樣子?我腦中浮現的,是你與妹妹站在一起,哥哥站在對面另一邊,也可以思考在這幅景象中,哥哥會有什麼樣的感覺?
可以理解你只是單純想了解事發經過,不過在那個當下,孩子可能會有其他的解讀(包括三人的位置,以及感受到三人的情緒),所以當下如果小的來找我,我會先同理他,先陪伴他度過情緒,等過一陣子再到大的旁邊,用比較輕鬆像聊天的方式詢問剛剛發生什麼事情(不刻意說他推妹妹的橋段),再來討論解決辦法,以上給你參考喔!」
這讓我想到在課堂上
海蒂老師帶我們進行的一個小活動
首先比出你的大拇指(就是比一個讚的手勢)
然後讓大拇指盡量靠近鼻子
這時試著用雙眼去看大拇指,會呈現什麼樣的畫面?
(應該都糊糊的無法對焦)
接著將大拇指慢慢遠離鼻子到手肘彎曲的位置
這時大拇指的樣貌是不是清楚多了?
接著繼續將手伸直,讓大拇指盡量往外延伸
大拇指與背後的景象能稍微融合在一起
也能看到大拇指以外的東西了
「角度與位置不同,所看到的景象也會不一樣」
這個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
當我們還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
用自己的高度及眼光去看待事情
就很難真正的去同理他人
當你今天卡關了、感到困惑時
不妨想像現場有個攝相機
在遠方拍攝
在對方的位置拍攝
在不同的角度拍攝
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畫面?
這能幫助我們更多的去感受對方的感受
以及用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整件事
「有時候問題感覺很大,是因為離得太近了」
當我們能真正地做到同理
就能找到與人共好的方法
#正向教養